親子會客室>高效能父母學-孩子為甚麼會這樣?破解孩子的行為密碼
成熟自我是進步動力,也是道德良知
霸道無理又經常失控惹禍的嬰兒自我,幸好還有個總能循規蹈矩、謹言慎行的好夥伴─成熟自我,才讓這個世界不至於混亂失序到崩離瓦解。所以,如果說嬰兒自我是讓個人得以生存的重要元素,成熟自我就是促使人類社會開展、致使文明進步的主要功臣了。
再者,如果說嬰兒自我的眼裡只有自己,那成熟自我的眼裡應該就只有別人了。因為成熟自我能體貼他人、為他人設想,同理心和彈性思考的能力也因而產生;又因為成熟自我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,期待別人的接納和肯定,尤其渴望歸屬於團體、為團體貢獻一己之力,因此願意以別人的目光來檢視並修正自己,於是也衍生出自省、自控與自律的能力,最終成熟自我就發展成像是一個人的良知或是道德操守了。
培養成熟自我,適時管住嬰兒自我
值得慶幸的是,絕大多數人的成熟自我,最終都能成為掌控行為的「大腦總司令」,包括嬰兒自我也在其列管之下。而父母的教養責任,就是協助茁壯孩子的成熟自我,使其成為總管孩子行為的大腦司令,能嫻熟地轉換嬰兒自我與成熟自我,充分發揮兩者的正面功能,避免受其副作用的傷害,使孩子的身心常處於平衡、適意的狀態。
然而,社會化絕不是一件好玩的事,在社會化的過程中,難免要勉強自己服從多數、要配合他人改變初衷、要顧全大局放棄自我…這一件件讓我們很不快樂卻又不得不為的事,要如何心甘情願做好,可就是一大學問了。所以我們現在就來了解,等同於「社會化」一詞的成熟自我,是如何由一顆種子成長為一株大樹?
萌芽期:開始辨別公私領域,產生警戒心
半歲左右的嬰兒通常開始會認生,認生這個狀態就是成熟自我開始茁壯的象徵。
這意味著他已經在學習分辨:熟悉的家裡和不明的外界是不同的;親愛的家人和陌生的外人是不一樣的……當他接觸到陌生的環境(公領域)或外人(關係疏遠的人),他小小的警戒心就會倏然升起,也代表他的成熟自我已經開始萌芽、成長。
這個年紀的孩子絕對無法憑藉脆弱的成熟自我來控制自己的行為,管教約束的責任,還是要由教養的父母來承擔啊!
耳提面命期:透過父母提醒,以認知合理的行為
教養這個階段的小小孩,父母可說是最為辛苦,因為孩子的成熟自我必須倚靠父母陪伴在旁,不厭其煩地耳提面命─對著他的耳朵說、當著他的面提醒,尤其一定要言教與身教合一,協同貫徹到孩子做到為止。
透過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協同行動,一遍又一遍向孩子解決行為背後的理由,才能協助孩子稚弱的成熟自我,理解並建構出群體社會中,哪些行為是被允許的、又有哪些行為是被禁止的,孩子也會逐漸領悟,唯有做出符合規範的行為,才能被團體所接納─對這個階段的孩子而言,就是被父母所認可、接受。
自我提醒期:告誡自己約束行為,甚至規範他人行為
這些「爸爸說」、「媽媽說」或者「老師說」、以及「這個不行、那個不可以」,表示孩子已經接受大人為他所設定的行為界限,除了能自我提醒,還能在他人超出這些界限、表現不符規範的行為時,提醒並糾正對方。
從被父母叮嚀、告誡,一直到能自我提醒約束行為,繼而還被規範他人的行為,孩子的成熟自我已經逐步朝向更茁壯、更穩固的方向發展了!
自動自發期:將規範準則內化為自動合宜的反應
當我們的成熟自我發展到自動自發的階段時,所謂的自動自發就包含兩部分:
(1) 符合慣常規範的自動化反應行為。
(2) 依據社會化的學習經驗自我判斷後所表現的適當行為。
無論是自動化反應或自我判斷,都是成熟自我長期養成所培育出的能力。當孩子隨著年齡增長,將父母、師長所給予的教育經驗,內化為行事的準則條規、或做為自我判斷的依據時,他們的成熟自我主動表現出來符合規範的行為就會越來越多,這也代表孩子逐漸在「剪斷臍帶做大人」了!
結論:孩子的成熟自我,父母反而不容易看到?
不過,當孩子逐漸從父母為他設界限、立規矩,成長到可以獨立行事,父母往往並不能明顯看見自己這項花費心血的教養成果。因為當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時,他的成熟自我總是消失不見,取而代之的是想要為所欲為的嬰兒自我,所以父母看到的多是孩子不盡理想、差強人意的表現,反而卻經常聽到外人對於孩子的讚美或肯定。
所以,為人父母就不要太強求了!誰叫我們是孩子關係最親密的人呢?只要孩子在外表現良好,我們的心血也不算白費,就允許並接受孩子在我們面前一定會多一些任性而為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