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子會客室>孩子的教養,你做對了嗎?

孩子的教養,你做對了嗎?

7大兒童發展議題、10年臨床醫學真實故事、 70個台灣父母最關心的教養問題、200個傳統養兒育女迷思、500個最新幼兒教養攻略,
首度結合最新兒童教養與腦科學觀點的新手父母工具書,輕鬆育兒三部曲:刺激發展→聰明成長→穩定學習。

Q:孩子學習語言的速度緩慢,很晚才會說話怎麼辦?

育兒大家說

很多父母將學語時期的孩子交給語言不通的外籍保姆照顧,保姆只負責看著孩子,不讓孩子亂跑就好,所以總是開著電視讓孩子看,這樣是不是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?


育兒專家說

對!因為對一歲前「學語前期」與一歲後「學語時期」的孩子來說,語言環境非常重要,如果不夠豐富,很可能會造成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。
孩子的語言學習是大腦中十分複雜的機轉,包含了生理、心智與社會能力的層面,也因而造就了人類高等的溝通能力,所以真正的語言障礙原因須分析的層面也十分複雜。因此家長必須了解,孩子的語言能力是累積出來的,不但需要豐富的刺激,更需要豐富的互動經驗才能順利發展。


臨床實例

小芳的媽媽來找我評估,說孩子已經兩歲卻還不會說話,在家只會咿咿啊啊,連有意義的喊出爸爸媽媽都不曾有過。我檢視了孩子的整體發展後,發現的確有發展遲緩的狀況。
原來,小芳每次看到姊姊在玩玩具就會想要一起玩,卻總是遭到姊姊拒絕,於是小芳就用倒地大哭大叫的方式來引起大人注意。次數多了以後,只要小芳一倒地大哭,媽媽就會趕快給予安撫與需求,就連平常想喝水或拿任何東西,也只要看媽媽一眼,媽媽就會把東西送到她面前,只求小芳不哭鬧就好。


錯誤的育兒觀念

只要聽力與舌頭構造正常就會說話,不須大人引導
許多父母認為孩子只要聽力與舌頭構造正常,自己應該就會說話,於是疏於陪伴,放任孩子自己看電視與玩遊戲。殊不知語言學習必需在發展早期藉由陪伴與互動,讓孩子理解溝通與語言的意義,並且要不斷提供多種感覺刺激,促使大腦發展出溝通能力。
只在乎發聲,不在意理解能力
對於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,大人常會求好心切,只在乎孩子到底有沒有發出聲音。但在臨床上,我們通常會先觀察孩子對口語的聽覺理解能力與認知發展是否正常,再做進一步的治療。
給予孩子過度的壓力
一歲以後,孩子就可以明顯感受到爸媽希望他們趕快學會說話,然而像是「你怎麼都不說話呢?」「我不是教過你了嗎?」「你看,你又忘了!」這種有壓力的引導方式,反而會讓孩子學習語言的速度變得更慢。


科學育兒新觀念

語言發展需要累積與學習
孩子的語言發展過程就像是堆積木,必須從下列幾項基本步驟累積經驗與學習:
○1感覺動作經驗
○2聆聽能力
○3聽知覺和理解
○4說話發音
○5口語表達
父母必須盡可能的製造孩子的溝通環境與動機,不要當「孝子」,讓孩子茶來只要張口就好。要讓孩子試著面臨需求,他們才會設法說出語彙,主動表達需要。
另外,語言並不是單指發出聲音與仿說,孩子也必需了解話中涵意,才能達到真正的溝通。所以,父母平日就要在生活情境中加強引導與示範,孩子才能從聽懂、命名與表達物品名稱,進而學會句子表達,最後才可能擁有對話的能力。
透過口腔活動訓練肌肉
造成語言發展遲緩的原因十分複雜,包括生理、心智與社會能力等因素。其中聽力障礙與聽知覺是首要因素,家長可以觀察日常生活中,孩子是否能判斷聲音刺激來源與大小聲,並以此簡單評估孩子的聽力。而孩子對事物的命名與大人的指令反應則可以評估聽知覺、聽覺辨識與認知理解能力。
許多父母所擔心的舌繫帶過短問題則屬於生理因素,因為要能發出口語需要綜合口腔動作與觸覺功能,可以透過孩子的舌頭是否能舔到上唇做簡單評估。
此外,平日也可以透過口腔活動來幫助增進孩子的口腔靈活與觸覺,像是舔唇邊的果醬、扮鬼臉、吹樂器或吹氣玩具、練習發出相同聲音等,也可以多提供各種不同觸感的食物給孩子咀嚼,訓練口腔肌肉的靈活度。



孩子很會玩平版電腦,該花大錢買幼兒多媒體教材嗎?

育兒大家說

我的孩子真的很聰明,每次看他玩平版電腦的遊戲,不但答題快,正確率又高,玩起闖關遊戲與畫圖猜字也比爸爸厲害,完全看不出來只有三歲。現代科技發達,玩具與各種多媒體教材的聲光效果好,對孩子的吸引力也夠,有了它們的陪伴,相信孩子一定能有開心又充實的童年。


育兒專家說

錯!三歲以下的孩子應以互動式學習為佳,不建議看電視或使用其他多媒體教材,互動式學習是這個階段最有效率的學習方式,並且有助於親子關係的培養。真不得已才建議使用自然聆聽的方式,像是播放故事或音樂CD。至於三歲以上的孩子,多媒體教材固然適用,但仍建議由家長陪伴觀看,適時給予互動或說明,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
臨床實例

媽媽帶著小華前來諮詢,在等待評估的過程中,小華一直拿著媽媽的手機玩遊戲,眼睛一刻都沒離開螢幕。媽媽說,小華的專注力因此變得比較好,但不知道為什麼就是不太喜歡別人碰觸他,對實體玩具也總是興趣缺缺。
在與小華接觸後發現,由於缺乏碰觸的經驗,所以小華有觸覺敏感的問題,也因此影響了小華在學校的人際關係。一問之下才知道,原來小華之前有輕微過動的問題,所以媽媽想要藉由聲光刺激很強的遊戲,來訓練他的專注力。可是,他卻因此而變得更暴躁衝動,所以媽媽才帶他來接受諮詢,尋求協助。
其實,訓練兒童的專注力有很多方法,臨床上也有專門訓練孩子認知與專注力的電腦軟體,有別於一般的線上遊戲。如果沒有適當控制孩子使用多媒體的時間,將會影響孩子的整體感官學習,像是追視混亂、寫作業漏東漏西、聽指令抓不到重點等現象。建議家長最好能花時間陪孩子進行實體玩具的操作,除了可以增進親子關係外,對孩子的手眼協調、空間概念與精細動作等腦部發展都有很好的影響。畢竟父母的陪伴,才是孩子終生最受用的教材。


錯誤的育兒觀念

多媒體教材能讓孩子開心學習
許多家長因為工作忙碌,無法陪伴或教導孩子,所以就購買多媒體教材,以為以一天一集的方式,應該可以得到不錯的學習效果,而孩子也看得既專心又開心。不過,有不少媽媽反應,孩子在一開始的確覺得新鮮、有趣,可是等到整套買回家後,卻總是只有三分鐘熱度。由此可見,這種學習媒介絕非必要,也不是所有孩子都會喜歡,而且這種媒介正是傷害孩子專注力發展的開始。
把3C產品當保母
隨著平板電腦與智慧型手機的流行,能夠下載給孩子玩的益智遊戲也越來越多,經常可見孩子拿著這兩項物品,在角落既乖巧又安靜。當這些多媒體產品逐漸變成教養上的賄賂品時,或許能夠短暫安撫孩子,但是一旦無效時,孩子原先不當的行為與習慣,反而會變本加厲(如哭泣、生氣、搶玩具等)。 還有,許多家長會把電視卡通與電腦遊戲當作孩子的娛樂,其實這是很不正確的觀念,而且也反應了現代家長因忙碌讓電視取代父母陪伴的問題。在臨床醫學上發現,長時間使用多媒體教材會使幼兒的生活作息變得更紊亂,家長不可不謹慎。


科學育兒新觀念

三歲以下避免接觸3C產品
根據美國醫學學會建議,孩子每天使用3C產品最好不要超過一小時,且每次不要超過二十分鐘,否則輕者傷害眼睛發育與心智,重者則會有成癮的可能。所以,建議三歲前盡量不要讓孩子看電視,因為3C產品的藍光會消耗大量的葉黃素,透過瞳孔進入視網膜後,影響孩子視網膜的發育與視力。
三歲以下可使用健康3C產品
而三歲以上的孩子雖然可以逐漸接觸多媒體教材,但仍需在家長陪同下一起觀看,藉由家長的引導,獲取正確的學習資訊。此外,為了避免孩子過度依賴3C產品而影響身心健康,建議採用兒童發展聯盟呼籲的「健康3C產品」(具有可以控制、陪伴與互動溝通的特色)。
其實,親子共讀對一歲的孩子來說有助於手眼協調,對六歲的孩子則有助於創意與想像力的培養,可說是最好的親子休閒活動。



讓孩子多看電視,可以增廣見聞嗎?

育兒大家說

看電視可以幫助孩子學習各種事物,所以只要多看電視,就可以讓孩子增廣見聞。


育兒專家說

錯!兩歲前的孩子不能透過電視做為主要學習管道!水能載舟亦能覆舟,看電視的確可以幫助孩子學習,並增廣見聞,但要達到上述目的,則必須滿足以下這兩個原則:
1收看適合的兒童或青少年節目
2規定收看的時間長度與頻率
如果無法遵守規定,除了傷害視力之外,也會讓孩子的專注力與認知學習能力變差。


臨床實例

一群小男孩在公園角落玩耍,他們的對話中不時出現戰鬥陀螺、遊戲卡等,話題也大多圍繞著卡通裡的情節。家長坐在一旁長椅上聊天,其中一位媽媽說:「我家小光整天都在學卡通主角講話,玩的時候也模仿卡通人物的動作。你看,就連在公園跟小朋友玩的遊戲也都與卡通有關。」另一位媽媽則說:「我們家的也一樣。我唸的故事書內容他永遠記不住,但電視裡的卡通情節卻可以一字不漏的背出來。真不知道該說他記憶力好,還是不好?」


錯誤的育兒觀念

電視是育兒的好幫手
「電視保姆」是近十年才出現的名詞,因為孩子外出探索的空間變少,待在家裡的時間變多了,但家裡能玩的東西卻沒變多,所以家長只好讓孩子看電視。再加上雙薪小家庭的父母工作壓力大,回家後還得抽空做家事,於是只能放任孩子看電視,好換取一點自由時間。以下是電視兒童可能出現的後遺症: 1視力變差:從現代孩子的近視比例,便可看出其嚴重性。
2注意力下降:電視的聲光刺激強烈,且變換速度快,孩子一旦習慣這樣的快速刺激,眼睛的追視能力便會受到影響。當轉換成靜態的看書或聽課時,就會因感覺刺激模式不同,而變得無法專注。
3侷限想像力與創造力:電視兒童整天說卡通人物的對話、學卡通人物的動作,整個生活重心都圍繞著卡通,自然會慢慢失去對環境的觀察力,也就無法探索其他新奇事物了。
4模仿不適切的行為:有些孩子在看了暴力情節的卡通後,便很容易出現推、打、踢等攻擊行為。如此一來,就會與他人產生衝突,進一步影響孩子的人際互動。暴力卡通會教出暴力小孩,家長不得不慎。


科學育兒新觀念

選擇「互動式」內容
根據幼兒教育研究證實,「互動式」的多媒體內容才是優質的兒童觀看模式,像是會在節目中停下來問孩子「為什麼?」,並且等待孩子回答,或是讓孩子找一下「○○在哪裡?」等,這樣有互動的節目才能刺激認知與多元智力的發展。 幼兒期的電視節目應以擴大生活經驗為主,介紹生活中常見物品與用途,或是擴展孩子對更多物件的認識,例如狗有各種品種、大小、顏色等,又或是介紹孩子常吃的蘋果是長在樹上,整顆蘋果跟切開的蘋果各是什麼模樣等。三歲以上的孩子可選擇與因果概念、生活規矩相關的節目內容,例如天空出現烏雲表示可能會下雨、玩具不會動可能是因為電池沒電、過馬路要走斑馬線並注意左右有無來車等。
「親子共視」確保品質
「親子共視」是最簡單也最能夠確保孩子收看正確節目的方法,同時亦是幫助孩子從看電視中學習的最重要關鍵。很多家長並不清楚孩子所看的電視節目內容為何,或是能從節目中學習到什麼,因此只有透過「親子共視」才能確保節目的合適性,並協助孩子理解內容。
注意視力健康
看電視時須注意以下幾點,才能確保孩子的視力健康:
1與電視距離畫面對角線的六到八倍
2坐的位置要在電視畫面左右各三十度內
3電視畫面的高度必須比兩眼平視低十五度
4觀看電視的時間不要超過三十到四十五分鐘
慎防螢幕成癮
很多歐美國家嚴禁兩歲以下的孩子看電視,因為已經有許多研究證實電視會傷害孩子大腦功能。不過其他研究也發現,如果可以陪伴三歲以上的孩子一起收看優良的學習節目,孩子到小學後的語文與數學能力相對會比較好。
數位化的學習是未來趨勢,隨著科技發達各種有螢幕的產品(如電視、電腦、手機)漸漸占據孩子的時間,父母必須從小讓孩子了解除了螢幕外,還有更多好玩新奇的事物等著他去探索,而不要等到孩子整天只想看電視、吵著用電腦時,才開始想辦法戒除螢幕成癮,那就很棘手了。



孩子不會拼圖,應該沒關係吧?

育兒大家說

孩子不會玩拼圖應該沒關係吧?反正玩具跟教具這麼多,只有一、兩項不會,應該很正常。


育兒專家說

錯!從正常兒童發展來看,三歲半的孩子應該要可以完成四片拼圖,四歲可完成八片拼圖,八歲可完成十片拼圖。拼圖所需要的能力為空間智能,這種概念包括了物件的位置與方位,還有物與自己,以及物與物的相對關係。如果孩子的空間智能不好,容易影響日後的書寫能力。


臨床實例

奶奶說:「我覺得小明很好,沒什麼問題,為什麼要做評估?」
媽媽說:「小明是沒有什麼明顯的問題,但我發現他玩拼圖時好像有點困難,教了好多次還是學不會。」
奶奶說:「哎呀!那麼多東西要學,只有一樣拼圖學不會有什麼關係,不要為了這點小事就去做評估,被認識的人看到還以為小明有問題呢!」
媽媽說:「有疑慮就要尋求專家諮詢,如果真的沒問題,我們才能放心。萬一真的有狀況,也能夠盡早解決啊!」


錯誤的育兒觀念

空間智能不好沒關係
不同的玩具需要不同的能力,在排除經驗不足(新玩具沒玩過)與不適齡的玩具外,孩子若不會操作某種類型的玩具,就可能代表他欠缺某種能力。像是拼圖活動必須具備基本的空間智能,有些家長或許認為孩子未來不一定要當工程師或建築師,空間智能不好並無大礙。但事實上,空間智能對孩子學寫字是種非常重要的基礎能力,尤其中文字的結構多為數個部首組成,書寫中文時必須考慮各部件的相對關係與位置,如果位置錯了,所寫出的字會讓人無法辨識,因此空間能力十分重要。
上醫院尋求協助很丟臉
當孩子出現狀況時,帶孩子到醫院或其他單位尋求協助並不丟臉,也不代表孩子一定有問題。許多人把去醫院跟孩子有問題畫上等號,使得孩子往往等到上小學之後,才被老師發現明顯的發展落後,家長此時才開始積極求助。 其實,孩子的發展就像是在蓋房子,必須先讓地基穩固,再一層一層往上蓋。如果地基不穩,那麼這棟房子一定不會堅固。所以,家長千萬不要為了面子問題,而錯過孩子的關鍵發展時機。


科學育兒新觀念

操作拼圖可以訓練大腦
拼圖是一種讓大腦做體操的遊戲,可以全方位開發大腦的運作,像是刺激管控決策與專注力的大腦前額葉、整合感官動作的大腦頂葉、強化視覺動作整合的大腦枕葉,以及增進左右半腦透過中央胼胝體的訊息交換,所以拼圖是相當適合親子共享的家庭靜態活動。
拼圖能力會隨著經驗累積而進步
選擇拼圖時,可遵循片數從少到多、圖案從簡單到複雜的原則。前面提到各年齡層可完成的拼圖數量,並不是指孩子到了這個年紀自然就會完成這些數量的拼圖,孩子不可能在從未有過經驗的情況下,第一次拼圖就成功。所以到了該年齡層,就應該給予他們玩拼圖的經驗與機會,孩子才能夠很快學會這項技能。當然,每個孩子的學習速度不同,但拼圖的能力會隨著經驗累積而進步,只要有持續的進步,父母就不須過度擔心。
可幫助孩子進一步學習空間智能
孩子學習空間智能都是從自身的經驗開始,家長除了鼓勵並引導他們主動探索與空間有關的活動外,也可以在遊戲過程中加入空間與方位的詞彙,以增進孩子的理解能力,例如走「上」樓梯、把球丟進桶子「裡面」、伸出你的「右」手等。



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