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子會客室>高效能父母學-到底是誰的問題?怎麼說孩子才會聽?

高效能父母學-到底是誰的問題?怎麼說孩子才會聽?

想要傾聽孩子的想法,卻反而被綁架了?

先搞清楚:問題的責任到底屬於孩子、還是自己?

X 父母要用心傾聽,就算已經被孩子的情緒或行為干擾,也要滿足孩子!
O 如果孩子把自己的問題轉嫁給父母、或是行為已造成父母困擾,就要及時喊卡!
我們已經知道,當孩子處於負面情緒,而父母心平氣和的時候,是傾聽孩子的最佳時機。但要是孩子的行為已經影響到父母,並且為父母帶來困擾,此時父母去傾聽孩子,非但達不到預期的目的,還會造成更多負面效果。
例如,睡前的親子共讀原是教養美事,卻因為孩子沒完沒了地要求再讀一本,使得這時父母的耐心傾聽,反倒像是搬石頭砸自己腳一般,把自己給困住。所以,當孩子的行為已為父母帶來負面的影響,繼續一味地接納、同理孩子的情緒或傾聽他的感受,常會讓孩子誤以為我們與他的想法一致,若不及時停止傾聽,很容易就掉進自己挖出來的陷阱。
畢竟父母不是聖人,即時修養再好,面對孩子也會有情緒快要爆炸的時候,這時應該要先平撫自己的情緒,才有可能做對、做好教養的動作,也才能好好去傾聽孩子。尤其,當父母自己的需要已經被孩子的行為影響或妨礙,即使還算心平氣和,也不應該去傾聽孩子,否則只會自陷於負面情緒與狀況的泥沼裡。
因此,父母在準備傾聽孩子之前,除了要確定自己是否夠平靜,更重要的是先搞清楚─這到底是誰的問題?受影響、有困擾的到底是孩子、父母,還是親子雙方?這樣才能針對問題所有者的需求找出最周全的解決方案,而不會顧此失彼、或是放錯了重點,反而讓問題越處理越糟糕。這也就是接下來要介紹的高效能SOP教養步驟─確認「問題所有權」。
在界限模糊、權責不清的關係裡,雙方很容易因為互相干涉而衝突對立,也可能使得某一方因過度依賴而卸責諉過,而親子關係正是這種相互牽動與糾葛的集大成者。所以,父母要先能判斷出眼前親子問題的責任歸屬,才能選擇最合適的立場與最有效的方法來解決教養困境,避免陷入親子互相的角力或操控之中。



你常把孩子的問題變成自己的嗎

人與人之間哪怕關係最親密,都還是獨立的個體,而每個人對自身的事務,也都保有選擇、決定、處理和解決的權利。然而,只要雙方關係密切,人我之間的界限就變得模糊不清,不想多管卻很難置身事外、想袖手旁觀還是被牽連進去,這其中又以親子關係最為界限不明又牽扯不清了。
父母身為孩子的養育者及監護人,負有撫育、教養和監管的責任,要分清楚哪些事應該讓孩子自己負責,哪些事又是父母可以插手的職責所在,這中間分寸的拿捏確實有相當的難度。尤其,從孩子從出生時的無行為能力,到漸漸長大開始有部分行為能力了,但看在父母眼裡,孩子永遠都像是行為能力有限,所以不得不從照管孩子的一切,到習慣插手孩子所有的事務…,父母缺乏適時放手的自覺,讓親子之間的界限變得更加難以釐清。

你是孩子肚裡的蛔蟲嗎?食衣住行無所不包?

很多父母包辦孩子的生活起居就算了,甚至還取代孩子的身體,來決定孩子的冷暖、溫飽與睏乏。所以孩子是否吃飽了?是否冷了、熱了或累了?都要由父母來告訴他,而不是讓孩子覺察、聽從自己身體的感覺,這也算是動物界的一大奇觀吧!然而,像這樣有違自然常理的事,發生在人類的親子之間,卻是再普遍也不過的事了。



你是孩子的全能秘書嗎?將孩子自己的責任攬在身上!

父母太過介入孩子的問題、總是自動承攬起孩子的責任,結果是讓孩子乾脆不再為自己負責了。許多父母或許是疼惜孩子,不想讓他承受挫折或傷害,例如擔心孩子作業沒交會被老師處罰、東西沒帶會被朋友指責,於是每天就像孩子的秘書,為孩子包辦身邊所有瑣事,長此以往,只會造就出一個既不長記性、又不盡本分、也不負責任的孩子!
所以在界限模糊的任何關係裡,很容易產生以下兩種情況:
(1) 雙方的關係變得衝突而緊張。
(2) 養成一方不負責且慣於卸責、諉過的習性。
相信這些都不是父母所樂見的教養結果,因此如何釐清與孩子的界線,真的是父母需要認真學習的課題。



釐清問題所有權,才能畫出負責的界限!

問題有兩種:自己造成、受到波及

當我們聽到有人說:「他有問題」、「這是他的問題」、「他碰到了問題」…多會解讀為這個問題是他造成的;然而,「問題所有權」中所指的「問題」,可以分成以下兩種:
(1) 自己造成的問題。例如: ※ 晚上熬夜早上起不來,因而遲到。
※ 東西亂放,要用的時候就找不到。
※ 忘了繳交手機費,因而被停話。
(2) 受到波及而產生的問題。例如:
※ 因班機延誤,打亂了後續的旅遊行程。
※ 無預警停電,而被困在電梯裡面。
※ 藥劑師給錯了藥,而造成身體不適。
無論是自作自受造成的問題、或是平白受累而產生的問題,一個人一旦遭遇了讓自己的生活受影響、需求被剝奪的事件,都被視為是「問題擁有者」或「擁有問題的人」。



問題擁有者,必須「負責」面對和處理

當一個人擁有問題時,不管是自己造成或是被波及、不管是甘心還是不情願,他都必須去面對和處理,也就是說他必須採取行動或有所作為,來解決這個問題。
因此,對「問題所有權」的擁有者(亦即「問題擁有者」)來說,如果問題是自己造成的,他當然要負起處理的責任;但如果是無辜遭受波及而被迫有了問題,即使倒霉透頂,他也依然要去面對、處理,才能讓自己的生活恢復正常、平靜。



如何判定「問題擁有者」屬於誰?

一般來說,要判斷「問題所有權屬於誰?」、「這是誰的問題?」或「誰擁有問題?」,可根據以下兩個指標來確定:
(1) 誰被這個問題所影響?
(2) 誰的需要被這個問題所剝奪?
此時,問題製造者、被波及的問題擁有者,一定都符合上述條件,而他們周遭的人即使與當事人關係再匪淺,基本上也與此事無關。
這麼明顯易見的邏輯,放在親子關係裡好像就全然變了樣!很多孩子人生中唯一的問題就是─爸媽為什麼沒有幫我搞定?處理問題時的唯一動作只是─拉開嗓門哭喊爹娘就行了!除此之外,幾乎沒有他需要面對的問題,自然也不必負起什麼責任,然而孩子真能這樣幸福地度過一生嗎?很多父母好像沒有細想到這一點。
所以,想教養出與父母互動良好、又能負責任的孩子,如何釐清哪些是孩子的問題;哪些又是父母的問題,就變得至關重要了。



《以上文章轉載自<高效能父母學─親子不衝突的7堂SOP教養課>》

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