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子會客室>高效能父母學-其實你不懂孩子的心

高效能父母學-其實你不懂孩子的心

只是重複對方說的話,也是很有效的傾聽 傾聽的效果有多驚人,從事諮商輔導的工作者其實都很清楚。有時哪怕只是簡單地複述一遍對方說出來的話,也能讓對方因為覺得有人在聽他說話,而願意打開心房暢所欲言,甚至因此覺察出自己的問題在哪裡。
在我所接受長達半年、超過一百小時以上的諮商訓練課程中,由於是負責電話輔導的工作,在沒有眼神、表情和肢體動作輔助加強的情況下,如何將輔導的功力、效果只藉著聲音、語氣和言辭傳達給電話那頭的案主,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對方感受到─我們是用心在聆聽。
但我也必須承認,有效的傾聽技巧,就連諮商輔導員都要經過多時的訓練與磨練才能運用純熟,所以父母確實不容易做好傾聽的功課。畢竟,這本來就不是親子之間習慣的互動方式,父母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,確實也較難保持客觀、冷靜,不過只要能掌握住傾聽的原則和方法,每個真心誠意想要傾聽孩子的父母,絕對可以從中獲益。

傾聽的原則:不要把孩子當成急欲解決的問題 父母常會犯下錯誤─因自恃見識廣、想得深又看得遠,而蔑視孩子的能力不足,目光短淺;因為不耐煩孩子總是在無聊的想法和情緒裡,因而失去傾聽的耐性,認為這樣既沒有必要又浪費時間,只想快快糾正孩子的行為、解決他的問題就好。
將孩子視為一個急欲解決的問題,而非一個面對挫折的生命,會讓父母的教養動作既無成效,反而又再次傷害了親子關係,拉遠彼此的距離。因此,父母想要做好傾聽的動作,就必須先掌握以下三項原則:

要真心想聽,不帶有任何目的 很多父母想學習教養的技巧,只是為了達到自己的教養目的。然而任何方法或技巧一旦成為意圖控制對方、或成就自己的工具,譬如具有目的性的傾聽,就很容易流於偽善的接納、或是像挖人隱私的狗仔……這都會使孩子心生抗拒,而不願再說下去。
雖然很多時候,改變孩子幼稚的感受、無知的想法、愚蠢的行為可能對他更有益,但父母還是不能這麼做。因為傾聽孩子,只是為了表達父母對孩子的接納與包容,讓孩子知道我們跟他是一國的、我們真的很愛他…如此而已。至於所有教養及糾正的動作,都應該是在孩子已經被傾聽和接納之後再來進行。

要冷靜地聽,別讓焦慮感壞事 父母的焦慮感只會壞事。所以,一旦父母覺得自己又升起焦慮感,無法專注地傾聽孩子,就應該及時停止傾聽的動作,以免又做出不適當的教養行為。
此外,父母在冷靜的狀況下,才比較能克制住想說話的衝動,把嘴巴閉起來、將時間留給孩子。有一本教養書說的好─父母在與子女談話時,應該把想說的話刪去一半,再以問號做為結尾,這的確是父母對孩子最簡單且精確的說話之道,但要想貫徹執行,就非得在父母保持冷靜的情況下才容易做到了。

要有時間聽,不要勉強或敷衍 傾聽必須要在雙方都有時間的情形下,才能從容進行。孩子如果沒有時間說,他也不會想要講,如果我們一直催促表示想聽他說,反而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很想探聽他什麼似的。
同樣地,如果父母沒有時間靜心聆聽卻勉強這麼做,孩子也會覺得我們心有旁騖,對他的問題似乎沒有興趣,或者覺得父母不夠專注,好像只是在敷衍他而已…這些都會阻礙孩子想和我們說話的意願。
所以,如果父母沒有時間傾聽,就應該讓孩子知道:「我現在有些事要做,所以沒辦法好好聽你說,我們可以等下再談嗎?」讓孩子知道父母其實很在乎與他的談話,並不想隨便、匆忙地聽他說,這樣反而會讓孩子願意繼續和我們溝通。

傾聽的形式:要讓孩子知道─「我有在好好聽喔」 父母到底應該如何傾聽?當然不僅僅是打開耳朵而已。尤其耳朵有沒有打開、到底有沒有在聽,如果我們不表達出來,孩子未必能知曉,所以父母還應該做出一些「我有在好好聽喔」的動作,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正在用心傾聽。
一般常見的傾聽方式,依據回應動作的執行難易度,大致可分成以下幾種:

肢體動作式:表現父母的接納態度 傾聽的重點就是少說多聽,讓孩子知道父母要把說話的機會保留給他。所謂沉默是金,這絕對比對著孩子喋喋不休要好,但父母也不能一直緊閉雙唇,要是再加上面無表情,其實也會令孩子心生恐懼、或是覺得無趣而說不下去。
因此,父母可以運用肢體動作代替語言,透過眼神、表情、動作的傳達,讓孩子知道我們正在專注聆聽他─譬如:點頭、微笑、歪頭思考,或者拍拍他的肩、拉拉她的手,來鼓勵孩子繼續說下去。

段落回應式:引導孩子繼續發言 父母也可以在孩子講到一個段落、說完一個重點,或者一句話結束而停頓的時候,做些簡單的口頭回應─譬如:「喔」、「嗯,我了解」、「這樣啊…」、「原來如此…」或是「結果呢?」、「然後呢?」、「所以你覺得呢?」讓孩子願意繼續講下去。

鸚鵡學語式:幫助孩子「與自己對話」 鸚鵡學語就如同之前舉的例子,父母可以在孩子講完一句話或一段話之後,幫他做簡單的整理,可能只是換湯不換藥地前後句子倒轉、刪減一下,或是幫他做個重點摘要。
因為父母所說的話基本上就是孩子說出來的,孩子會感受到父母真的有在好好傾聽,並未斷章取義、也沒有扭曲事實。此外,運用鸚鵡學語式的傾聽,父母因為只是重複孩子說的話,孩子就有機會檢視自己的想法、觀念是否合理。這樣做就像是在協助孩子客觀地「與自己對話」,往往能讓孩子主動看出自己不足、錯誤的地方。

記者採訪式:讓孩子自然說出口! 記者採訪式的傾聽,又可稱為「開放式的回應」或「敲門磚的回應」─父母把孩子當成採訪對象,透過向對方提問,了解他發生了什麼事,以及他的感受、想法為何,藉此協助孩子把困擾他的事情或煩惱,做一次完整的釐清和整理。
父母在主動答詢孩子時也應該採用疑問句,讓孩子能自由抒發己見,以釐清想法、界定問題,而非只是提出讓孩子回答「是/不是」、「對/不對」的單純是非題。例如:
X 「你覺得他這樣做對不對?」
O 「你覺得他這樣的做法如何?」
X 「你確定這是你要的選擇?」
O 「你這樣選擇的理由是什麼?」
X 「別人這樣對你,你很生氣是嗎?」
O 「別人這樣對你,你的感受是什麼?」
所以,父母在運用「記者採訪式」傾聽孩子時,是希望透過傾聽來增進對孩子的了解,並不是利用傾聽跟他們對立、結仇,對於孩子所有的回答,父母都應該要尊重看待並客觀接納。
要做到這一點當然不容易,尤其是聽到讓自己大吃一驚或忍無可忍的回答內容時。所以,父母如果覺得情緒真的大受影響,就應該先中斷對話,等到自己恢復平靜再重新開始。

《以上文章轉載自<高效能父母學─親子不衝突的7堂SOP教養課>》

上一頁